夏末秋初,随着天气开始转凉,阜阳市颍上县“三粉”加工企业又开始忙碌起来。驱车行驶在乡村公路上,不时有晾晒的粉丝映入眼帘。看着人们忙碌的身影,料想“三粉”加工旺季的帷幕又将拉开。
“红芋面,红芋馍,离了红芋不能活。”曾是过去一个时代人们对红芋的最深记忆。如今,随着红芋粉面、红芋粉丝、红芋粉条等“三粉”产品深加工的延伸,过去作为大众粮食作物的红芋,如今已经开始登上大市场、大台面,并逐渐成为颍上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颍上是红芋种植大县,红芋是境内许多地方的传统农产品。据介绍,颍上全县红芋种植面积约有20万亩,按平均亩产2500公斤计算,每季鲜红芋总产量达50多万吨。近年来,随着“三粉”加工业的不断发展,红芋已由过去的大众粮食作物逐步变成高效的经济作物。红芋加工成“三粉”产品后,亩均收入可达 2000元以上,相当于小麦、玉米、大豆等农作物3至5倍的收入。
可观的效益,使“三粉”加工成为当地不少群众的选择。近年来,颍上许多农民因从事“三粉”加工而发家致富,“三粉”产品逐渐成为当地农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据了解,仅三十铺镇“三粉”交易市场,年交易粉面就达10余万吨,粉丝8万多吨,交易额3.2亿元。
在三十铺镇仁和村村民吴玉周家的小型粉丝厂,记者看到,贴有食品卫生许可证、食品安全责任书等相关证件的生产车间里,大量的粉丝正在生产中。尽管天气十分炎热,但因为建有冷库,这个小小的粉丝厂依然能保持每天几千公斤粉丝的生产量。
吴玉周告诉记者,工厂每年生产量达30万公斤。这些粉丝通过专项质量检验合格后,统一以专业合作社“新人合”品牌,销往全国各地的超市和农贸市场,每年纯收入达10多万元。说此番话时,吴玉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。下一步,他将根据镇里的发展规划,与合作社几家工厂联合建立股份制企业,规模化、规范化、系统化生产,把“三粉”加工业做大做强。
在颍上,像玉周粉丝厂这样颇具规模的“三粉”加工企业大大小小有数百家,仅在三十铺镇就有196家。他们通过自制或收购周边村民家的红芋粉面,一年四季进行粉丝加工,加工的粉丝不出家门就被来自省内外的客商收购一空,价格也十分可观。
为了将境内的“三粉”加工业做大做强,颍上县采取一系列措施,多点着力,包括与企业签订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承诺书,保证产品质量;引进、推广先进技术;提供优惠政策为“三粉”加工产业招商引资;积极推行“三粉”产品“精包装、进超市”行动,以提高产品档次。
在县政府的引导下,各地成立了“三粉产业”协会或专业合作社,为会员统一提供信息服务、统一生产技术标准、统一包装销售,提高了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,扩大了产业规模,增加了经济效益。
在当地政府支持和企业自身努力下,目前,颍上“三粉”加工业已初步形成“公司加农户、龙头带基地”的产业化格局。三十铺镇的“鑫禾源”粉丝、“ 新人合”粉丝,十八里铺镇的“诚信淀粉”,耿棚镇的“三彭”粉丝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迅速发展起来,生产的“三粉”产品供不应求,成为广受欢迎的名优产品。
对于未来的发展,颍上“三粉”产业密集的几个乡镇正在规划着产业远景。三十铺镇党委书记陈孝平介绍说,下一步,他们将拓展产业领域,利用红芋藤、红芋叶制作红芋梗藤罐头,从粉浆中提取价格昂贵的ITB蛋白酶,利用粉渣配置饲料等方式开发各种附属产品,让小红芋登上大台面,带动一方经济快速发展。